杜鲁门·卡波特

性别: 身高:未知 血型:未知

毕业院校: 未知

代表作: 戴安娜·弗里兰:眼睛要旅行 

杜鲁门·卡波特

卡波特从17岁起经常在《纽约客》、《大西洋月刊》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46年,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《米利亚姆》(Miriam)获得了欧·亨利小说奖,成为美国文坛新秀。1948年,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别的声音,别的房间》(OtherVoices,OtherRooms),该小说旋即登上了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单。1951年,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《草竖琴》。同年,他以短篇小说《花房》第二次获得欧·亨利小说奖。1959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创作奖,1964年被选为该院院士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...(展开全部)  卡波特从17岁起经常在《纽约客》、《大西洋月刊》等刊物上发表作品。1946年,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《米利亚姆》(Miriam)获得了欧·亨利小说奖,成为美国文坛新秀。1948年,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别的声音,别的房间》(OtherVoices,OtherRooms),该小说旋即登上了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单。1951年,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《草竖琴》。同年,他以短篇小说《花房》第二次获得欧·亨利小说奖。1959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创作奖,1964年被选为该院院士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他还有两篇短篇小说《听我说说这回事》和《手刻小棺材》被翻译成中文,和中国读者见面。《听我说说这回事》把家庭纠葛中的有关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,《手刻小棺材》则将一起凶杀案以纪实的方式表述出来,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的黑暗。  著名的作品之一为发表于1958年的《蒂凡尼早餐》(BreakfastatTiffany's),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在纽约追逐名利的故事。该小说于1961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,片中奥黛丽.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的位置。但真正奠定卡波特文坛地位的作品则是出版于1966年的《冷血》(InColdBlood,又译为“凶杀”)一书。依照卡波特本人的说法,他在《冷》中采用了独创的“非虚构小说”的文体形式,该文体集传统小说想象力与新闻报道纪实性于一身,开创了美国纪实小说(nonfictionnovel)的先河,带给读者的是另一种接近超现实之美的阅读体验。“非虚构小说”开创了一种为人纷纷效仿的新体裁,在对真实人物或事件进行描写时使用小说试的手法,同时带有虚构的指称。卡波特将这种文体和“报告文学”以及“纪实文学”(reportageanddocumentary)进行了区分。《冷》正式出版后,盘踞畅销书榜首位长达1年之久,售出了数百万册,隔年改编为同名电影,卡波特可谓名利双收。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[email protected]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Copyright © 2019 38在线电影 icp123